WFU

網站頁籤

2021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大數據時代可能讓《1984》變成現實,老大哥其實正在看著你?

 

前言

日前的網路無遠弗屆,而大數據已經是近幾年被拿出來討論滿熱烈的話題,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我們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

「資訊隱私權」是大數據發展後,最早由波士頓的沃倫(Samuel Warren)和布蘭戴斯(Louis Brandeis,後來成了最高法院大法官)兩位律師所提倡,在享受資訊帶來的好處之同時,大家常常忽略了我們的個資正在被搜集,而如何維護我們的權益,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老大哥無處不在?

如同上述所說,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便利之於,我們固然也要面對的其帶來的代價。生長在台灣,成長在民主國家的我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我們或許覺得很不可思議很荒謬有點僥倖的想說還好我們處在一個自由且不是專制的環境,但其實在很多生活的小細節中,我們往往會發現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專制的影子存在。

Priscilla Chan(2015)指出互聯網、社交網站、網購等已經是不少人生活的一部份,無可避免地我們有越來越多的重要個人資料,包括姓名、地址、電話、生日日期、證件號碼、信用卡資料,以致社交網絡、個人喜好、購物習慣、行踨等,被不同的機構收集、追蹤、保存、甚至販賣。

不少機構還會把我們的資料,與其他用戶的資料作比較、分析,然後作出預測性的營銷。電子商務網站Amazon的成功,這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 背後的數據分析能力,居功不少。假如你有網購的習慣,商戶除了擁有你所有的基本個人資料、地址、信用卡賬號,還有你的購物記錄、瀏覽記錄等。透過對比你與其他顧客的資料,和分析你所購買的商品和其他商品的關係,商戶可以估計出你的喜好、預計你將會需要的物品,從而對你作出個人化的宣傳。

摘寫自Priscilla Chan(2015)


大數據和搜尋引擎的關聯,在這個充斥著各種資訊的時代,不可避免的我們每天都在某些網站上搜尋資料,就算是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在大數據的操作的影響下,久而久之,

我們就會被動的接受其篩選過後的資訊,導致我們像是處在一個被洗腦的狀態,最終還是屈服於便利。還有像是現在流行的占卜遊戲,他標榜說可以預測玩家幾十年後的長相,但想必這也是因為他有許多人的臉孔面向,其才能加工合成,創造出令玩家滿意的結果。而這些都很可能是政府和企業追求利益或科技進步下的結果。


資訊隱私權是什麼?


原本的資料隱私權側重於個人同意的問題,現在則是將資訊隱私看做是「形塑個人參與社會時的形象」的權利。由於現在的世界緊密相連,不能再將資訊隱私權只視為同意與否的二元劃分,而得考慮得更為細緻;除了同意與否之外,還得考量特定的使用目的,以及資訊處理的方式。這項權利要決定的是分享資訊的方式、而非是否要分享資訊。這個更廣泛的概念也常常稱為資訊自決權,目的是讓人能夠在各階段都能控制個資的使用方式。

摘寫自《大數據:隱私篇》天下文化出版


心得

回顧《1984》這本書,我們在專制和民主間遊走,或許並沒有絕對的標準來衡量其好壞,對於書中的温斯頓來說,這樣的生活和這樣的模式才是他所熟悉的,即便他曾內心掙扎過,但這也變相的表示他有過那樣的想法,雖然礙於現實的種種因素,他只能暗地裡的默默的表達其想法,我認為現這樣的意識形態在多數人所欠缺的或許我們無法改變政府的政策和企業的抉擇但我們勢必要有發覺問題的省思能力,才能避免一昧的接收資訊,在這樣的環境下迷失自我。

參考資料來源 :

網絡私隱 X 大數據:我們暴露了什麼?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

htt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22420

《大數據-隱私篇》書摘:比起走過必留下痕跡,「刪去」是必要的美德

https://plainlaw.me/2018/08/23/bigdata-privacy-mayer-schonberger/



© 資訊素養與學習入門,保留所有權利。歡迎分享本文連結,但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